中安在线、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“很多好心人没要红薯而是捐款……”近日,在合肥市庐阳区撮造山巷,记者又一次见到了“红薯妈妈”刘利。随着刘利滑动的手指,记者看见手机上断断续续的进账。但最近,卖红薯每天只有零星几十元的收入。
此前本网报道《54岁妈妈合肥街头卖红薯:为筹手术费“捐肾救子”》:刘利的儿子刘康康不幸得了尿毒症,眼下靠透析维持生命。一位好心人得知后,为这个困难的家庭捐赠了2万斤红薯。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,刘利决定“捐肾救子”。在安徽省立医院配型成功后,她一边在合肥街头卖红薯,一边等待医院消息。
夜晚“红薯妈妈”刘利在合肥市庐阳区撮造山巷一家小饭店门口卖红薯(罗中琳 摄)
提起最近几天的红薯销卖情况,刘利眼眶中蓄积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。“最近两天卖得不好,巷子里没有人来买红薯,每天只能卖出去一两袋,我急得夜里睡不着觉……”说着刘利翻动嘴唇内侧,记者看见因为着急上火,她的嘴唇起了好几个泡。
为了不让儿子担心,刘利告诉刘康康她每天下午5点钟出摊,实际上,刘利中午就带着红薯,在巷子里等待。附近一家饭店的老板娘不忍心看她这么大年纪久站,借给她一个“马扎”。没人的时候,刘利就坐在“马扎”上,守着她的红薯摊。
夜里11点收摊后,刘利回到撮造山巷一家旅馆内,房间面积不足5平方米,仅容下一张床,一个床头柜,她全身的行李只有一个小小的背包。一位好心人拿来两件自己妈妈的衣服送给刘利,被她珍惜地叠好放在床上。夜晚,刘利就一个人蜷缩在这间狭小的房间里,几百斤的红薯就堆积在楼下。
回到自己的出租房刘利一个人默默看着孙子的视频(罗中琳 摄)
对刘利来说,一天中最幸福也是最痛苦的时刻,就是晚上看着手机里儿子和两个孙子的视频。因为儿子经常在外谋生,两个孙子几乎是她一手带大。听见孩子哭着说:“我想奶奶了,让奶奶回来好不好……”她心如刀绞。
刘康康不知道的是,刘利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。中午她吃一份最便宜的炒面,然后摆摊到深夜。记者问起时,她摆摆手说自己不饿。“这家饭店老板娘人非常好,一开始不要我的钱,那怎么行,人家开饭店也不容易,我不同意,后来她就给我便宜,一顿饭只要10块钱……”记者想要采访老板娘却被拒绝了。
小饭店的老板娘经常给刘利免费提供炒河粉(罗中琳 摄)
记者采访当天,一位好心人为刘利点了一份牛肉炒粉。吃着吃着,刘利又忍不住红了眼眶:“这是我到合肥这么多天,第一次吃到肉……”她知道自己要养好身体,为换肾手术做好准备,但悬着的心让她始终舍不得吃饭,睡不好觉。曾经刘利体重有120斤,如今因为担心儿子的病,刘利只有90多斤了。
凡人善举,汇成点点星光。此前“红薯妈妈”的故事经过媒体报道后,也引起了不少好心市民的关注,有人专门从远方赶来购买红薯,还有不少人通过线上给刘康康捐款。“我记得有一个大爷从很远的地方开车过来,买了十几袋红薯,他也不是开饭店的,就为了帮助我们……”刘利说,这一路上她遇到了很多好心人,他们的帮助让她的心里一片温暖,更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。但这些大部分是几十元的零散收入,累计不到3万元,离母子二人的换肾手术费用还差得远。
刘利拿着手机告诉记者,这段时间有很多好心人前来购买她的红薯(罗中琳 摄)
而远在蚌埠市怀远县的刘康康,每周至少需要透析3次,严重时一个星期最多透析过5次。他一个人往返于怀远县中医院和兰桥镇刘集村老家,每次单程需要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。两个年幼的孩子,在刘康康透析时由他的堂妹赵路路照顾,接送孩子上学、给孩子做饭等。赵路路说:“这两个孩子心疼人,特别懂事,知道爸爸生病了,总想着照顾爸爸,他俩还这么小如果没有爸爸要怎么办……”
今年31岁的刘康康做完透析回到家中休息(罗中琳 摄)
因为病痛,刘康康的腿无法上下楼梯,只能在一楼一间活动板房里居住。房间隔音很差,十分阴暗,冰冷的水泥地上,柜子里堆积着一些衣服。和母亲打电话时,刘康康总忍不住叮嘱刘利注意身体,实在不行就回老家吧,两个孩子十分想念他们的奶奶。刘利反问:“回去你的病怎么办?”
刘康康拉着两个儿子的手久久不愿放下(罗中琳 摄)
刘康康说,自己很多次都忍不住想要放弃,病痛的折磨和经济上的压力让他想要不治了之。但想起自己的母亲还有两个不到10岁的孩子,刘康康的眼泪就止不住掉,“我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失去了爸爸,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也小小年纪失去爸爸。生病之前,他们希望能去一次水上乐园,本来已经计划好了,结果生病之后,可能再也不能带他们去水上乐园了……”
刘康康独自坐在自家门口看着远方(罗中琳 摄)
发现刘利一家的困境后,兰桥镇政府主动进行了帮扶。“我们9月已经将刘康康正式纳入低保。我们也和医保、民政部门沟通过,换肾手术后,如果后续仍有大额医疗支出,会提供大病救助、临时救助之类的保障。同时,考虑到刘康康的肾源由他母亲提供,手术后会影响刘利的劳动能力,到时候会考虑将他母亲也纳入低保。”兰桥镇政府公共事业办主任陈燕燕说,此外,考虑到医疗报销具有滞后性,必要情况下怀远县慈善协会也愿意伸出援助之手。
合肥连续阴雨,很多红薯开始受不住慢慢腐坏,刘利越来越心焦。担心母亲身体的刘康康劝刘利回到老家,但刘利却始终不愿放弃那微薄的希望。刘康康说:“前两天有人联系我,要给我捐6万斤红薯,我没要。要了我们怎么卖得出去?”
9月29日(农历八月十五)中秋节前夕,一边是卖不掉的红薯,一边是想念奶奶的孩子,刘利终于动身返回了蚌埠老家。看着手术日期临近,母子二人的心情越来越焦急,目前售卖红薯的收入不足3万元,离几十万元的换肾费用更是差得远。刘康康无奈地说:“如果最后还是凑不齐手术费,我们就只能放弃了,就是两个孩子那么小,以后要怎么办……”(记者 吕文卫 罗中琳 程昊)